拜智慧裝置成本下降及雲端技術普及之賜,物聯網發展在全球呈現爆炸性成長趨勢,今時今日,網際網路已開始從「人與人」的連接到「人與物」的溝通,並深入將「物與物」間建立連結的橋樑,土壤、溫度、濕度、車輛、大樓、水電管線等物體資訊,都可透過感測器蒐集其相關資訊進行分析管理。Gartner即預測,2020年時聯網裝置數量將快速成長達240億台,並創造超過1.9兆美元的經濟附加價值,而這些都與關鍵元件、通訊產業、雲端運算與系統整合供應商密不可分。
從聯網關鍵元件來看,其涵蓋感測器、RFID、通訊晶片、GPS等技術,可說是物聯網必備的東西,可用來偵測、測量、紀錄物理與生物反應之訊號,像是溫度或壓力。從2009年的25億飛越至2020的300億。目前感測器市場佔據最多的是工業(31%),連網汽車佔21%,醫療部分對感測器之需求也有所增長(12%)。感測裝置的應用,可直接與醫院系統連線,讓醫生護士能遠端監控病人目前狀況,進而改變醫院與居家環境間的關係。主要的國際大廠包括恩智浦(NXP)、高通、德儀,而台灣廠商則有旺玖、聯傑、亞信、台達電、晶技、先豐、宇瞻、華通、宜鼎等。其中,許多廠商也開始藉由併購公司的方式加快對IoT產業之佈局。例如,恩智浦先以百億美元收購車用晶片廠商Freescale,一舉躍升成為汽車半導體產業的龍頭,而後高通又以1.5兆併購恩智浦,對高通自身帶來全新市場機會與挑戰。行動晶片龍頭ARM則收購以嵌入式電腦視覺和影像應用為主的Apical技術公司,加快切進聯網車輛、機器人等IoT應用市場。
如今社會的變化很快速,科技與電腦的硬碟救援結合,替人類研發製作不少人性化的設計,達到工作效率的提升,也因為網路的連結,我們甚至不用出門都能知道天下事,這在古時候可是相當難以置信的事情,回到現代來看卻是如此輕描淡寫就能做到。70年代至80年代,開始有網路的出現,直到90年代網路已然成為普及化的一項服務,在網路日新月異的發展下,電腦遊戲也經歷了不少改變跟進化,從遊戲驅動程式的改變,畫質及內容的豐富,都影響著各個遊戲有明顯的提升,當然容量大小也是囉!因此也有不少廠商,在硬碟上面下足了功夫,除了容量提升有感外,更加快了硬碟寫入的速度,讓我們使用上更快速,而市面上多款的硬碟,卻也考驗硬碟若是損壞時,硬碟救援團隊的困難。不過俗話說: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心」,當我們有『需要』的時候都會有相對應的研發科技,或許未來硬碟救援再也不是難事也說不定哦。
延伸而來的是全球聯網裝置,根據Gartner預估到了2020年將增至208億個物件;包含IP Camera、溫濕度感應器、人流感測器、硬碟救援連網攝影機資料救援、Beacon、數位看板(Digital Signage)、智慧手機/平板、穿戴裝置、家用智慧裝置甚至是智慧車等。
其次,通訊與網路部分目前主要由電信業者主導,例如NTT、AT&T、Verizon,而在中國大陸包括有中國移動通信、中國聯通、中國電信等都積極推出各種物聯網服務,台灣的遠傳電信與中華電信也紛紛推出許多針對各領域之應用服務。相關的基礎設施則由思科、華為、日立等公司負責。其中,思科透過併購雲端物聯網公司Jasper Technologies來成立物聯網事業群,連同網路、雲端服務暨平臺、網路安全,併列為思科未來IT業務發展的四大核心戰略。日本的日立也在旗下成立Hitachi Insight Group事業群,未來將負責推動日立在全球物聯網業務的發展。
第三,針對雲端運算與儲存的部分,則以IBM、思科、Amazon、廣達、英業達、微星等公司為主。IBM算是最早在物聯網產業中開出第一槍的先進者,先是重砸30億美元成立物聯網研發部門,後來更找來原先負責IBM高階伺服器產品線的負責人領軍來推動IoT業務。此外,Amazon推出的AWS系統可用於蒐集億級裝置的資訊量規模,且提供從裝置端、閘道端到雲端的IoT服務方案。(作者:邱于平)
如果在進行開盤硬碟救援,或是非開盤硬碟救援,遭遇到報價不明或是不清楚的店家,建議還是要有估價單或問清楚價格,先付訂金的行為是很危險的,大多數是確認修復才收費,除非是友人等等例外,而非開盤硬碟又是甚麼呢?這邊列舉幾點給大家參考看看:分區損壞、韌體損壞、電路板故障、資料覆蓋、壞軌故障。這些處理上的難易度也不一樣,更細分為輕度跟重度故障,加上有些電路板或硬碟型號老舊,可能也會加深資料救援的困難度。而開盤硬碟最常見的就是上層明顯點狀或淺層刮傷,或是讀寫磁頭脫落或壞掉,當然也是有很多細節可以評估開盤損壞狀況,不過以我們外行人看內行,我們只要了解部分皮毛就可以了,資料救援這種專業的事情,'我們可以交給這些3C專家去完成。